近日,我校校长林春逸接受《中国文化报》关于“持续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服务美好生活”采访。《中国文化报》于2025年3月10日第5版(整版)“两会特别报道”以《持续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服务美好生活》为题,围绕“战略定位 ‘以文塑旅’补短板、强弱项”“体系优化 构建现代旅游公共服务网络”“机制创新 丰富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产品”三个专题开展了“文化圆桌”专题讨论。
战略定位 “以文塑旅”补短板、强弱项
主持人:如何理解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的“高质量”?
林春逸: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是服务优化、服务强化、服务融合的过程,包括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和旅游公共交通服务的优化、旅游应急救援服务和旅游惠民便民服务的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等。特别是通过“人工智能+文旅”,实现线上、线下服务供需精准匹配;通过文旅深度融合,让旅游更好地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通过强化普惠性服务,让每个人都能从旅游公共服务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
主持人:在公共服务领域,“以文塑旅”如何“塑”?文旅融合应坚持哪些原则?
林春逸:“以文塑旅”既要精选“文”,更要注重“塑”。“塑”的过程,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过程,是文化为旅游铸魂的过程,是让人民在旅游中得到智慧启迪、精神体验、品德提升、感悟生命、传承文明的过程。文旅融合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注重人工智能赋能等原则。
体系优化 构建现代旅游公共服务网络
主持人:请谈谈文旅公共服务设施如何打破传统服务边界,实现功能融合与空间共享。
林春逸:打破传统服务边界的过程,既是各种服务设施功能融合的过程,也是各种服务空间共享的过程。比如,推动乡村图书馆、乡村文化馆、基层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进行一体化建设,推动具有读书阅读、非遗展示、艺术表演等功能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的一体化建设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打破传统服务边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
主持人:数字化是推动智慧旅游建设的基础。请谈谈数字化如何赋能旅游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
林春逸:通过数据驱动决策、场景化技术应用和需求精准匹配,可以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与游客满意度,形成“数字化采集—智能分析—精准触达”的闭环服务体系。比如在智慧景区信息化系统“综合管理”大屏上,实时更新景区人流量、地质灾害监测、车辆调度等数据和信息,通过景区视频监控系统、地质灾害监测系统、SOS报警系统、智能停车场系统等11个智慧景区子系统,共同助力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
机制创新 丰富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产品
主持人:如何引导优质资源下沉,解决乡村旅游公共服务短板问题?
林春逸:在引导优质资源下沉方面,需要推广“政府+企业+村集体”合作模式,引入社会资本运营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乡村智慧旅游平台,整合农产品销售、民宿预订等功能,促进农文旅融合。如广西富川以“古明城”景区为核心,构建“西岭生态康养、潇贺古道文化体验、国际慢城长寿休闲”三个组团,形成“一城三组团”的发展布局。这个过程中,政府联合企业投资修建乡村旅游公路、生态停车场及智慧厕所,改善偏远村落基础设施;引入社会资本开发“瑶家民宿集群”,鼓励本地居民参与经营管理,形成“文化体验+住宿餐饮”的发展链条。同时,依托“中国长寿之乡”资源,打造健康养生旅游线路,开通城乡旅游专线串联起分散的田园景观与非遗工坊,带动农民增收。这一实践通过数字化服务覆盖、文化资源活化、基础设施精准布局,有效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与乡村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请谈谈如何丰富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产品,培育多元服务主体。
林春逸:在丰富文旅公共服务产品、培育多元服务主体方面,广西柳州的“三江程阳八寨”是个典型,通过“文化驱动+社区参与”的模式实现了突破。程阳八寨以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侗族大歌为依托,组建村民合作社统一运营民宿、开发田园观光路线,并设立非遗工坊邀请老艺人传授技艺,形成“文化体验—民宿住宿—手工艺品销售”的产业链。同时,联合高校开设“侗族建筑研学课程”,吸引游客参与木质结构营造、侗族大歌学习等深度体验项目;借助电商平台推广“侗绣伴手礼”,拓宽文化产品销路。这一实践通过激活在地文化资源(如非遗技艺)、引入专业团队(如高校、电商)、构建利益共享机制(村民持股合作社、收益反哺文化传承),成功培育出四方(政府、企业、村民、游客)协同的服务主体,既丰富了文旅产品供给,又促进了乡村经济振兴与文化传承的良性互动。
报道截图
(初审:曾荣玲;复审:孟骁枭;终审:葛岩)